霞浦清明前新茶|一杯毛尖香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分过后,气候渐渐暖和起来,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茶树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逐渐冒出新芽。
自古以来,烹茶品茗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可以说茶魂早已深入国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了。开春以后,吃茶人早就等着盼着今年的新茶了。春茶就是典型的“先苦后甜”的茶叶,夏茶则是“先苦后也苦”的茶叶。
所以早春茶,特别是清明节前采摘的明前茶,最珍贵,最回甘。而今天,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下霞浦明前的毛尖,茶正鲜,味正醇。
又是一年毛尖绿
清明前的茶喝起来清新不苦涩,汤色明亮不暗淡,加上产量极少,因此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手工制茶更为珍贵。
其实茶和人一样,滋味性格与那方水土密切相关,喝茶也就是去辨别和品味那方山水的味道,这也是我们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种植环境的原因。
毛尖的产地位于霞浦县茶场,长春镇大京村境内,场部海拔200米,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mm-1500mm,多为缓坡丘陵地,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8℃-20℃。,终年云雾缭绕。今年清明前,我们再次踏上了这片茶场,只为跟你们分享这一年一次春天的鲜嫩滋味!
离开城市,来到茶场,春寒料峭,一路烟雨蒙蒙,走进山里,风景越来越秀美,路也越走越窄,一个半小时曲曲折折的盘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这片天然的农家茶场。
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茶梯”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泛着翠绿的茶芽显得格外诱人,沁人心脾的茶香让人陶醉,仿佛一呼一吸都感到负离子在活跃跳动。
茶园里除了茶树,还种有桃树、银杏、桔树……一年四季茶园都芳香弥漫。
“烹煮黄金芽,不取谷雨后”。绿茶讲究一个鲜字,而春茶则是一年中尤为鲜爽的好茶,为了保证茶芽的鲜嫩,必须赶在清明前采摘第一波嫩芽,采摘时间不足一个月。四月中旬后,即便是同样的手艺,也只能算作“炒青”,不能再称为明前毛尖茶。
历经了一个冬的涵养,茶叶储存了丰富的能量,加之持续保持低温状态,消耗少、无虫害,茶叶未受到污染。因此明前茶的口感和品质都是其他季节的茶无法媲美的。
喝茶容易摘茶难,采摘的季节,每天清晨5、6点踩着露水摘下一芽一叶,只选取1.5cm以上的初展芽头,最大程度的保证鲜嫩。
采摘的茶叶还要经过人工层层筛选出老叶、坏叶,如此费心劳力,只为这明前的一口珍味。
好的明前毛尖,借天时,也靠人和。鲜叶隔夜会凋萎过度,所以当地茶叶都是当天摘收,当天炒制。
不管在温度还是时间上,都极其考验茶工的炒制技艺。缺一点火候,少一分精细,就成不了极品。
如今的茶园都用煤气灶或机器代替传统手工来节省时间和成本。
对于制茶,制茶者有着自己的一套心得。鲜叶必须当天摘,当天炒,来保存茶叶的鲜活。用木柴热锅,极为讲究火候,先烧到三百多摄氏度,回落到两百多摄氏度,鲜叶才下锅。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快速提升茶的香味和浓度。火候或过或欠,都会导致茶色不佳、茶叶不成型,接近两百度的高温下,制茶者不戴手套炒茶,看得我们心里一惊。
用手掌心揉、团,力度速度全靠经验,抖、搭、推、甩、压、抓6道精细工序,行云流水,不能超半个小时,还得根据茶叶的情况,适时调整手上力量,极考验手眼功夫。
锅不烫手,轻炒慢干。必须用木炭,不可用明火,一般要两道烘干,一次40分钟。只有烘干的彻底,才能让香气高、味道好、更易保存。
茶叶成型的最后一步。将两次干燥后的茶叶继续放回锅中小火单手慢慢打磨,使水分小于5%。直至茶叶细直圆润,芽头坚细,显露出白色绒毛,手捏有噗噗声。
炒制好的茶叶晾冷之后,还得筛去茶末、簸去碎片。一锅茶叶的粉末标准不超8g。
整个炒茶过程一气呵成,4万片鲜叶经过3个小时的炒制,浓缩成8两不到的成品茶,使得本来产量就低的明前茶愈加珍贵。
捧起一吸,那种自然的清香能沁到你的心坎里,将它与普通的茶相比,一眼就能看出差别。
用热水泡开后,杯子里的茶叶,像伸了个小懒腰,逐渐舒展开来,犹如一场“茶之芭蕾”,在春日悠然绽放。
凑近杯口,闭眼细嗅,茶香从变柔软的叶片慢慢吐出,清新、淡雅,滋味鲜爽回甘,味香持久,像极了春天新鲜的雨露气息。
毛尖冲泡后明亮的茶汤上会有白色的绒毛,可别误会它是茶叶里的杂质,它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
平凡的茶农在大京茶场还有很多,他们勤勤恳恳日落而作,日落而息的守护着这片茶园,是对世代传统的热枕,更是对这片土地的尊重。
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在最好的时节,采最鲜的茶叶,制作最鲜活的毛尖茶。
◆本文节选自网络,霞浦旅游官微编辑整理,若侵犯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