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面的故事---霞浦“有秋路”碑的来历

首页    霞浦旅游    霞浦杂文    博物馆里面的故事---霞浦“有秋路”碑的来历



在我们霞浦县博物馆的二楼总展厅,立着一块“有秋路”的石碑,字迹遒劲有力、规整工正,在博物馆展厅众多碑刻中或许并不特别醒目,但是落款“萨镇冰”的名字如雷贯耳,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国海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代爱国名将的名字怎么会铭刻在霞浦这片土地上?石碑背后还有哪些故事呢?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去找寻这位近代名臣在霞浦的足迹。
 


九十年前春节后的一个傍晚,萨镇冰就是在这座龙津桥附近客栈打尖住店的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春节刚过的一个傍晚,霞浦西关龙津桥头的小客栈来了一位年逾花甲、身形消瘦的外地人。只见他孤身一人,穿着灰布长衫,手拿着油纸雨伞,店主一看,觉得他可能是过境的私塾教书先生,便把他安排在一间普通的客房里。当时的霞浦治安状况不好,乡野盗匪如流,县里公差照例要盘查过往客人。当盘问到这个老人的时候大惊失色,原来竟是大名鼎鼎的卸任省长、前海军名将萨镇冰。差役赶忙回县衙跟县长禀报。那时的县长祝传钺也是福州人,听报萨上将来霞,不敢怠慢,立即邀同霞浦乡绅陈克桂等多人,去客栈拜见。只见萨镇冰已熟睡了,县长和众人不敢打扰,便都坐在店厅等候。没过多久,听到房内咳嗽的声音,方知萨老已醒,祝传钺才敲门求见,邀请萨上将到县府就住。萨镇冰说,自己公职已退,只是私人名义来霞浦走走看看,不要麻烦官家。陈乡绅等邀请到私宅安歇,他也同样婉言谢绝,只好让他在客栈暂宿一夜。次日,县长祝传钺携乡绅陈克桂等早早在客栈外等候,邀请萨老到县府上座。萨镇冰说,那就请祝县长一同城区走走吧,原来萨镇冰得知霞浦近年屡遭水患,特意来霞浦察看汛情和水利设施。在县长等人的陪同下,萨镇冰来到南门外,沿着护城河岸走到东关塔头尾,再转回东门头。一路上,萨镇冰仔细察看了霞浦的市政建设情况,他认为霞浦原是福宁府城,城垣雄伟,护城河宽阔,可惜年久失修,河道堵塞,水患严重急需疏浚。在视察到东关塔头尾时,发现东关作为霞浦县城的东门户,商铺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繁荣,但是市场偏小道路简陋,于是对陪同的县长祝传钺、乡绅陈克桂等人说,疏浚护城河、整治市政是关系百姓生命财产等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由地方民众自己主持,官府不要插手,更不能硬性摊派民工,以工代赈的办法似乎更为妥当,自己也转赠华侨捐助地方救济事业的款项,用予疏浚河道和维修部分水利设施。在场陪同的开明乡绅陈克桂当即表示愿意主理疏浚护城河、整治东关市场。后即张贴公告号召群众踊跃参与,并答应兑现义工工资,让民众自动报名参加做工,收工后到府头门陈克桂的“隆昌布店”兑换领取现金。民众听到这个消息踊跃参加,大家认为萨老和陈克桂为霞浦公益事业出钱出力,作为本地民众更要鼎力配合,结果只用了几十天的时间,整个护城河的疏浚工程便大功告成了。



据东关老人回忆,当时“有秋路”石碑就立于此处

南护城河疏浚之后,清流涟漪河道通畅,河岸垂柳飘扬风清气爽,古城市貌为之改观。参与的民众热情高涨、余兴未消,见南门外的月爿河,河面宽阔,河岸石桥相连,周边古榕树、凉亭点缀其中,便主动出工,清理岸边的杂草弃物,移植一些花卉树木,开辟为“南门小公园”(今月波公园旧址),南门环境焕然一新。护城河疏浚成功之后,萨镇冰亲自撰写了一首《浚河诗》:“疏河大禹古称仁,此日松城步后尘。万众辛劳天不负,工成千载利斯民。”落款:民国壬申冬月萨镇冰。后刻于石碑上,该石碑原保存于建善寺内,九十年代南门外月波公园重建时移至月波公园内,南门群众为了缅怀萨镇冰心系民生、关习百姓疾苦的善举,特意在公园内建一仿古凉亭,取名“萨公亭”,并把石碑立于亭首以示纪念。



萨镇冰在疏浚工程完工后题诗的石碑,现保存在南门外月波公园内

再说到整治扩建东关市场。东关市场位于东关塔头尾,看似平淡无奇的市场却是民国时期霞浦最大的商品交易、集散地。《霞浦县志.陆运》记载:“东关外之塔旺街,可为县市鱼货丛集之所,东达三沙,西运福安,上、下、东西等处。”那时的东关市场热闹非凡,市场后座为霞浦海关(今仍在,改为民房),旁边的塔头尾街两旁排开几十家商铺,其中光客栈、旅店就十几家,市场门口两条马路穿插而过,一条去鸥港(现后港)、三沙,一条去东关下街方向;只是路况极差,遇有雨天道路泥泞不堪难以通行,霞浦人用“鸥港路,元差面”来形容,意思城关通往后港的路面,像元差(官差衙役)的脸一样,随天气说变就变。东关市场大门不远处即是护城河,当时的霞浦东面多为浅滩,护城河也为港道,一些南路、三沙、牙城的海鲜鱼货也有通过这个河道汇集到东关市场(码头就在现今东关桥西侧),那时的霞浦内城有南街、府头门等集市,却没有像样的市场,东关市场便担负着南来北往的货物交易,许多福安、柘荣、寿宁的商户便在这边采购鲜货再转运回去,市场兴旺热闹、商贾云集,被誉为“小台湾”。



物是人非,有秋市场后落的海关现已经成为民房



这是开明乡绅陈克桂在东关的老厝(前门),图中老人恰巧为陈克桂后人。

当萨镇冰带领县长等一行人察看护城河在东关段上岸,正值南来北往货物在市场门口交易攀价,刚好那边又是水陆路的枢纽,加上路况甚差,场面着实混乱,萨老便对县长说,市场道路所系民生,可借鉴疏浚河道办法整治扩建。陈克桂随即表态,我为东关住民(陈克桂老庴即在市场东侧不远处)牵头整治责无旁贷,愿意主持和资助东关市场及市场门前道路的整治修建。萨镇冰对于祝县长和陈克桂务实慷慨的作为十分欣慰,特别对年轻有为、乐善好施的陈克桂大加赏识(有坊间传说后认其为义子,待考),故为扩建完工的市场题额“有秋市场”,意为秋实累累生意欣荣,悬于市场正面楼上墙顶;另为市场前修葺一新的道路书“有秋路”三字,勒石于市场东侧路旁,以示对他们善行义举的肯定,这就是“有秋路”碑的来历。其实萨镇冰来霞浦和闽东不止一次,民国十九年和二十年(公元1929年、1930年)他以海军将领的身份也来霞视察海防,但这次作为卸任官员心系百姓的善举,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更值得追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九十年过去了,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再次端详这段历史的时候,透过这块无言的石碑,看到一位曾经在中国近代史叱咤风云人物在霞浦留下的痕迹,听到一位在家乡广施善举开明乡绅久远的故事,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远去,我们不敢妄定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功过是非,但只要他们心系社稷黎民,做过有益百姓民生的善事,我们皆可在这边多停留片刻......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