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游霞浦 | 龙首山:缥缈莲花第一峰

首页    霞浦旅游    霞浦杂文    跟着古诗游霞浦 | 龙首山:缥缈莲花第一峰

登龙首山绝顶

【明】谢肇淛

缥缈莲花第一峰,空山丛棘绝行踪。
云生下界孤城雨,人听斜阳半岭钟。
海上晴涛奔万马,天中积翠走群龙。
金光玉蕊知何处,欲驾鸾骖问赤松。

 


《山中云影》 曹家勇  摄


这首诗为明代诗人谢肇淛写其在龙首山登顶所见,视角开阔,想象神奇。首联比兴起,中二联以绝顶处所见所闻,紧紧围绕着“空”,以想象比拟进行勾勒渲染。颈联的万马、群龙尤具雄浑活力,给人以缥缈欲仙、超世脱俗之感。尾联扣回。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福建长乐人,明代博物学家、诗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来游福宁,著有《长溪琐语》《五杂俎》《太姥山志》等。


《塔岗禅寺》 杨银论  摄


【龙首山】龙首山位于霞浦县城城北,海拔432.5米,形如龙首,故名。龙首山分五脉:东脉金字山、次东脉虎尾岗、西脉塔岗山、次西脉莲花峰、正中主脉龙首山。东脉金字山山顶有金山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知州洪翼圣在山上筑金山寨屯兵抗倭,今尚存堡基残垒,其下有凤凰池。西脉塔岗山,山顶有一座八角楼阁式七层实心石塔,称虎镇塔,整座塔用素面花岗石砌成,座底须弥座,第一层作圭脚形,平面八角各级叠涩出檐,每层八面各凿长方形佛龛一个,逐层向上收缩,塔尖为葫芦形。虎镇塔,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名胜词典》列为重点名胜之一。塔后有荫峰阁,建于康熙年间,又称塔岗寺。半山有“云山一览”“为善最乐”等摩崖石刻。山顶有烟墩遗迹,是明嘉靖年间(1562~1566年)戚家军防御倭寇的警报设施。次西脉莲花峰,峰顶有“黄巢坪”遗址,相传唐末乾符年间(874-879),黄巢起义军曾驻兵于此。山顶林中有圣水寺,明代始建,寺旁圣水泉,相传可疗热病,烹茶味尤佳。山腹有禹王庙,俗称舍人宫。主脉龙首山,山腰建有三涧堂,山下有龙首寺(即东庵),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西侧小福寺(即西庵),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郡守李拔题“西寺惊涛”刻于石。龙首寺为大六扇三进砖木结构之重檐悬山顶院落,占地面积达1327平方米,首进为天王殿,东西回廊上架有钟鼓楼,中进为大雄宝殿,三进为圆通宝殿,各组殿宇配设齐全,古朴雄伟,严谨壮观,实堪称龙首山第一寺。寺内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朱熹在庆元年间(1195-1201)避地长溪,在山中题有“白云深处”四个大字,碑刻至今犹存。此外还有明正德间(1506-1521)该寺重修碑记石刻。李拨题的“海国桃源”和“寻乐处”石刻,均极珍贵。寺左竹林下“芙蓉台”旧址,隶书石刻,保留至今。
 


《两坪梯田》 曹家勇  摄

推荐阅读

1
龙首山上的风流身影
许一跃

面对龙首山郁郁葱葱的松林,眼前便浮出许许多多陌生而又熟悉的风流身影。

明正德初年,一个拖着病弱身子的知州,硬是爬上了龙首山腰。见山间一片光秃,沉思了。次日,就下了召令。即率全城市民上山。没过几天,龙首山坡就种植了松树四万余株,而后郁然成林。从此,福宁告别了难听的“靴城”,冠上了“松城”之美名。“志”“史”牢记,这个知州叫刘象,终因勤操政务,积劳成疾而逝世,但福宁人代代感念不尽。

穿松林,过几道弯,一座名为“皋羽”的亭凸现在眼前。这是乡民为纪念谢翱而建的。南宋已摇摇欲坠了,谢翱却紧跟着宰相文天祥为朝廷复兴奋斗着。肩负咨事参军,倾家赀,募乡兵,一路浴血奋战。即便到了南宋被淹没、文天祥被架在元兵的屠刀之下时,他还在带领遗民极力抵抗,日夜想着做着如何扭转历史乾坤的事。眼见江山沦陷,他哭得竹裂石碎。不久,他积愤于心肺,坚强的生命也瘫在了亡国的土地上……

在龙首山顶,迎面塑着一尊半身长者石像。长者短发直竖,双目炯炯。据说,他先前是位穷木匠,在“没吃没穿跟我来”的呐喊声中,跟上了共产党。共产党没能给他富裕,却给了他坚定的信念。从此,他披破衣穿草鞋,风里来雨里去,披荆斩棘,燃起了“霞安鼎”苏维埃的革命烈火……不料,无耻的叛徒把他出卖了,他惨死在了敌人的乱刀之中。于是,他的名字许旺和他的英灵一起铸成了这座让后人敬尊的雕像。

隐隐约约中,偶又有许多身影浮现。

东庵寺里,老夫朱熹掏尽心中笔墨,愤力疾书“白云深处”;龙首西峰,总兵黄大来努力筹款献资,为民求福筑建“虎镇塔”;三涧堂前,知府李拔率携一群随从宏观细察,制定出城渠城墙府学府署之建设规划;黄巢坪上,义军官兵流血流汗勤练刀枪备抗朝廷;金山寨外,守城战士看护烟墩,四面警惕保家卫国……

松涛阵阵,穿越历史时空,把众多风流身影托起。他们俯瞰松城大地,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市面热闹繁华,人民安居乐业,心灵有了慰藉,便笑逐颜开……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虎镇塔》 阮鸿  摄

2
虎镇塔
翁怀灿

虎镇塔,位于福建霞浦县松城镇龙首山荫峰寺前。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岗山,峰尖而卓,峭拔如龙之矫首,虎镇塔巍然屹立其上,俗呼“塔岗”;晴岚烟雨、景致极佳。明代林元参在《虎镇朝霞》一诗中咏道:“天堑松城开晓烟,海霞遥映碧峰天,不随孤鹜齐飞去,旋作祥云傍日边。”

塔岗系龙首山之一脉。《霞浦县志》云:“龙首山者,县之镇山也,高峻盘郁,围峙城北,若负扆然。山势约分五脉而下……最西一脉为塔岗,上有虎镇塔、荫峰阁。又谓中为龙首,东、西宜建塔为角,龙乃飞动。总兵黄大来乃建虎镇塔于西……

关于总兵黄大来建虎镇塔的说法是不够确切的。据县志卷之四十载,虎镇塔乃是“附廓三古塔”之一(另二古塔是“龙蟠宝塔”和“华峰塔”,今废仅存遗址),明万历《福宁州志》已有“州尹王伯颜墓在西门外虎镇塔下”的记载。1964年出土之明墓志铭有“西原朊朊埋玉光,虎镇浮屠山绝岗,东南屏外吞扶桑,云仍时展世弥昌”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虎镇塔在明万历确已存在。作为清代的总兵黄大来,只能是根据毁坏了的虎镇塔原状时行重修建,而不可能是虎镇塔的原始创建人。

另从塔的起源及其与佛寺的关系来看,虎镇塔也不会晚于“明宗塔院”的。毛心一、王璧文著的《中国建筑史》说:“塔之起源,导于印度之芊堵波(StuPa),梵名又曰塔婆(ToPa),其意义系以藏佛舍利之用,故又有舍利塔之称”。日本语中常用之。中国或译作浮图,又作浮屠。自佛教传入中国,其制始随之传人。《洛阳伽蓝记》:“明帝崩,起祗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图焉”。为塔见于记载之始。至唐宋塔之建筑,随佛教之勃兴,建造日多,遗留于世者最伙。明清以来,佛教寝衰,塔之建造乃渐少。塔在印度古时以藏舍利之故,奉为寺之主体,中国最初佛寺亦然,嗣后佛寺建殿,遂至塔殿并立,而塔仍居佛殿前。

从上述两位专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虎镇塔作为佛寺的主体存在于镇峰庵之前,符合“塔殿并立”原则。而根据《霞浦县佛教志》考证和记载,虎镇塔之北为镇峰庵,后改为“荫峰阁”,建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后因山前有塔,傍有小院,故取名为“明宗塔院”或称“明宗院”,后又改称“明宗寺”。明弘治二年废,嗣后重修。据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宁州志》载:万历间。又列废。后在黄大来助修“虎镇塔”时重修寺宇,塑佛住僧,改称为“镇峰庵”。后经雍正元年(公元l732年)和乾隆二十年(公元l755年)两次重修又久圮,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里人筹资改建为“荫峰阁”,俗称“塔岗寺”。“文革”中荫峰阉被破坏,近年又扩大重建,后座增建“观音阁”,塑有各种佛像,并奉目莲老佛(智觉禅师)于此。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l986年被列为我县开放寺之一。虎镇塔1990年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镇塔为八角形七层楼阁式、须弥座、刻有莲纹的实心石塔,高9.1米、座围12米,第一层为圭脚形,后逐层向上收缩,顶为葫芦宝珠式。每层八面各凿长方形佛龛一个,外形沉稳端庄,是典型的明代南方石塔造型;塔上刻载了总兵黄大来于清康熙十四年捐田二罗七斗修建该塔的史实。清雍正十二年和乾隆二十八年,虎镇塔又进行过两次重修。

虎镇塔因为“龙之角”,能使“龙飞动”,故被前人神化,赋予灵性。据《霞浦县志》载:“每逢大比中秋夕,里人燃灯数百盏于塔,以为科名预兆。”此旧俗虽废,但人们对虎镇塔仍然十分敬仰,故至今保护完好,名列《中国名胜大辞典》,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镇塔之东数十米为清代人所建的“洗非亭”遗址。清末秀才刘成捷曾为“洗菲亭”题过一副颇有哲理趣味的对联:“有耳须从今日洗,回头尤忆昔年非”。

沿塔岗山石阶而下,便可看到胡中立先生“云山一览”的崖刻和胡先生的海内外弟子为纪念胡先生所建的“尊师亭”,以及近人所建的“慈云寺”,为塔岗山增添了新的景观。近年已修建一座雄伟壮观的塔岗寺山门,沿着环山公路、车辆可直达山门前,这里已经成为龙首山游览胜地。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霞浦县政协提案委原副主任)

注:图文摘自《跟着古诗游霞浦》——原霞浦县旅游局  霞浦县旅游协会  编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