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文化 | 艺术文化(二)

首页    霞浦旅游    霞浦民俗    霞浦文化 | 艺术文化(二)

民间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最为直接的反映和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又是该地区人民习俗和传统的视觉外化。


    霞浦造型艺术是劳动者自发的艺术创造,是霞浦百姓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后,形成了浓厚的民族民间乡土气息,既饱含凝重、厚朴的中原文化特质,又有飘逸、灵动、秀美之特色。

畲族刺绣

霞浦畲族刺绣,俗称“绣花”或“做花”。

几乎全由男性专业裁缝工匠所兼工的,人们品评其手艺之高下,常是取决于刺绣技艺。其主要品种是服装刺绣,其绣品中最常见,也最突出的是女子上衣和围裙。刺绣部分,上衣在领口,服斗和衩角,围裙则在裙身。刺绣工艺精细讲究,色彩红艳明快,针脚严谨匀齐,绣路层次分明,纹样华美而多有吉祥寓意,既是令人称羡的服饰艺术,又是引入注目韵民族标志。



刺绣是畲族服饰最主要的装饰手段之一。

畲族服饰刺绣工艺精细讲究,针法细腻流畅,用色红艳大胆,不拘原色,针脚严谨均匀,构图层次分明,纹样丰富且多带吉祥寓意。“霞浦式”服饰刺绣的最大特色在于完全采用了手工平绣。

“平绣”又称“铺绒绣”是以平针为基础的绣法,具有绣面平整,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

平针属于古老而基础性的针法,平针绣法始见于西汉马王堆墓,唐中期而后逐渐兴盛,明清时期技法应用达到鼎盛,霞浦畲族服饰就是以这种针法为主,而参合套针、抡针、抠针、扭针、参针、接针、长短针、旋针等多种刺绣而成,因此,绣面表现出细致入微,纤毫毕现,质感丰富,坚卓耐磨的特质。

 


霞浦茶岗村藏有一件东路式刺绣上衣,绣品领子上的双龙抢珠钱纹,表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服斗中的梅报平安图案,表达了祈求神袛消灾避邪,纳福迎祥的愿望;花池中心位置的男女戏谑图案,框边角隅凤凰戏牡丹,暗示着男欢女爱,生殖繁衍,象征着人丁兴旺的生命主题。而无处不在的龙纹、凤凰纹等,显示出对祖先的无限崇敬与热爱。这些服饰图案跨越民族、跨越时空,呈现出一种祥瑞、浪漫、极富想象力的意象之美。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传承与创造,形成了集体无意识,沉淀在霞浦畲族民众的深层心理,成为他们拥有的共同集体记忆。

畲族刺绣很费时。

《霞浦县畲族志》也记载,蓝支祥最精工于繁褥纹样的围裙刺锈,他的代表作是一件绣有48个人物的围裙,费时29.5天工夫才得以完成。这件布局合理得当,用色丰富而不显俗气,一针一线,毫不娇柔做作,浮躁虚假,他的生命节律与绣品完全融合在一起,从而便这件绣品具有一种温暖人心的生命情义。

霞浦传统畲族风俗中,畲族人在结婚前发红帖请刺绣师傳到家为新婚的畲族姑娘,做4套新娘子穿的不同款式、花样的衣服,以及裤子、肚兜、内衣等一整套服饰。一整套新婚服饰约需一个师傅和三五个徒弟在主人家里耗时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畲族男子服饰相对简单,只需绣一条一尺二长,3厘米宽的领子,但也得不停地绣5至6天才能完工。

 



在畲乡有着“男绣女不绣”的传统,从事刺绣者以男性居多,精美的刺绣几乎都出自男性之手。
霞浦畲族刺绣艺人,每每匠心独运,造型,用色,运针各有独特风格,各为一方主顾所喜爱,内行人多能指认某种绣品出自某师傅之手。

20世纪以来,著名的艺人有,水漕垄(上水)的蓝支祥、桃湾山的蓝木瑞,半月里的雷石阑,梨坪湾韵蓝祖灼、西门外的钟朝清等。其中蓝支祥,最精工于有繁褥纹样的围裙刺绣。

木雕

这是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历史十分悠久。

唐代以来便有一些雕刻师傅为楼堂、庙宇以及地方富裕家庭雕刻、制作各种风格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特色的雕件。
但在霞浦 能够保留下来的仅是元明清时期少量的雕件。

 


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家具、日用木器具等装饰。雕刻题材多样,有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虫鱼、瓜果、内容丰富。主题为福禄寿喜、松竹梅菊、兰花牡丹、凤凰锦鸡、狮象虎鹿、牛马猪羊、亭台楼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佛仙道等,无所不有。人物大多取材于文学典故、戏剧故事,以及一些民间神话传说,构图布局严谨,雕刻层次分明。还能根据建筑物和家具器物的特点和百姓审美需求,采用不同的雕刻方法,如圆雕、浮雕、斗圆雕、镂空雕。一般宅院建筑物上棡、斗拱插尾、粱锁部位,运用深雕刻岀图案;门窗的堂板、锁腰、大肚板等处以浅雕刻出花纹;窗格,栏杆、麻檐等则多用镂空雕表现。
 



在霞浦的木雕艺术,技艺堪称微雕。

在民国版《霞浦县志·方技》中记载一位清代霞浦微雕艺术家方建劭。《志》云:方建劭,为雕刻匠,嘉、道间人。富户延致,成绩今尚有存者。竹木、牙角,虽坚硬韧脆,无不御之如泥。尝见一胡桃,刻东坡游赤壁,扁舟中人物舷橹毕具,蓬窗撑辟,江柳掩映……制画眉笼,嵌錾牙檀,玲珑工致,而又坚牢异常,可胜一人坐。其后福鼎人购其牙刻浮图,夺之者,至讼于官云。

根雕

霞浦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霞浦根艺在选材及制作过程中的磨光、上色等方面均有一套技艺。

其选材多以茶、榕树、雀梅、榉木、杜鹃、香樟等为主。同时制作多使用传统工具。
如刀凿类,有角凿、圆凿、平刀、斜刀等;
锯锉类,有刀锯、弓子锯、扁木锉、木锥等;
锤刷类,有木锤、斧子、毛刷等。
其作品立意新颖,选材严谨,野气奇异。在创作上,强调根艺最重要的是根材,寻根就是寻宝,追求根材天然造型、韵味。在工艺上,则采取传统古法工艺处理,注重表现根材的本色、纹理,给人端庄凝重、古朴高雅之感,且无化学色料副作用,地方特色显著。

 


近年来,霞浦根艺尤其以“天然荷花”的创作技艺,独步国内根艺界。

其作品以“仿天然”的创作手法,使作品“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充分彰显根艺的“天趣”之美。让许多看似“废料”的根材得到有效的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得到专家同行的好评。代表作有《荷影婆娑》《荷塘情趣》《荷影摇风》《秉风》《百年好荷》《补天》《群玉仙山》《慧果双丰》等。

霞浦根雕的艺术价值。

独创的根艺荷花制作技法,因材施艺、采用“天然意趣”的特点,利用根材卷曲舒张的形态制作荷叶,叶缘曲折多变,貌似天然形成,茎叶采用火烧法,模拟自然效果。荷叶讲求形状、大小变化,注重构图和谐,布局有聚有散,姿态俯仰呼应,气韵生动。荷花取材于空心奇葩木材,具体创作构图以三叶一蕾为主,长三角短三角的立体三角几何形布局,利用局部天然,以仿天然的工艺手法,将创作的荷花作品以中国画的构图形式使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收藏价值。

贝雕

贝雕,顾名思义就是用江湖河海中的天然贝壳雕制而成的工艺品。

霞浦海岸线长达48公里。其辽阔的岸线资源、牧海耕渔的传统产业,为贝雕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原料。霞浦贝雕主要有浮雕贝画、嵌贝漆器、贝雕插花、立体贝雕等数百种样式。贝雕的题材广泛,既有刻划人物和动物形象的,也有描绘花草和山水的多彩多姿、惟妙惟肖,洋溢着喜庆和明快的色调。

 


霞浦贝雕极富地域特色。

1973年初,霞浦就有人远赴青岛贝雕厂学习制作贝雕工艺,学成归来后,成功试制贝雕画样品《万古长青》。随后,创办工艺美术厂,并制作贝雕画屏送往广州秋季交易会参展,受到外商青睐,当场签订合同,由此拉开了规模生产的序幕。

 



当年的贝雕产品。

有贝雕挂屏、画屏,还有用贝壳雕刻装饰而成的烟灰缸、茶盘、台灯、化妆盒、珍宝盒等,甚至还有骨灰盒,可谓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这其中最受追捧的,当属贝雕画。
霞浦贝雕画主要以产自当地沿海的海蛎壳、淡菜壳及从淡水湖泊地区购进的珍珠贝壳等为制作材料,所创题材涵盖山水、花鸟、树木、人物等方方面面,极具装饰性与观赏性。其制作流程男女分工、环环相扣繁杂而精细。吸取了国画的写意意境,彰显浮雕的立体感,又突出贝壳的天然色泽,远观近赏,令人赞口不绝。

盆景

在闽东,盆景制作是个新兴产业,各地均有发展。
其中以霞浦盆景最为代表。2009年,“霞浦盆景基地”被省文化厅授予“第五批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霞浦县是全国著名的树石盆景产地。

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其盆景创作,素以桩材优良、育枝健壮、造型优美、布苔精致而见长,曾多次选送参加全国性花卉盆景展览。
霞浦盆景树种多取材于榆木、雀梅,近十几年榆木盆景外出参展,基本上都能获奖。这得益于当地在榆木盆景的选桩打坯、栽植养护、整形技法和配着布苔上的独到一面。

 


霞浦树木盆景十分讲究。

截干蓄枝、“脱衣换锦”技法,盆景有比例谐调、骨架优美的特质;构图普遍运用“大飘技”,树冠布局极富变化,枝片有连有断,
盆景造型因此有了主次分明、曲折流畅、聚散有致的个性。

霞浦盆景桩材的类型。

包括“树型桩”“疙瘩桩”“天然附桩”和“怪桩”等4种,最负盛名的是“天然榆附石桩”盆景。其用石原料多取海冲石、英石等,雕琢成各种造型的山水盆景、摄取“峰立而岸、榕攀石生、小桥流水、古榕掩舍”等自然景观,塑造出“石仅土出,土拥山高,恋峰叠翠,茂林修价”的片片生境。也多次夺得各类盆景、花木大赛的金奖。

未完待续

浏览量:0
收藏